基本情况
山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与文物保护利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,于2022年依托太阳成集团61999成立。该院于2014年在戏曲文物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而成。戏曲文物研究所成立于1984年,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,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,2009年被批准设立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,同年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,2011年调整为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博士点,2018年获批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“山西梆子戏”传承基地,2022年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,2023年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博士点调整为艺术学一级博士点。目前,被山西省委、省政府列入“1331”“百亿工程”一流学科专项支持。2022年在教育部第五轮评估等级为B+,进入全国前20%。自2018年以来软科全国排名连续第6,进入全国前10%。学院已形成了教学、科研、文化传承基地、博物馆和大型学术辑刊“五位一体”的团队建设机制。
总体建设思路
聚焦国家战略,立足山西实际,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前沿,创新“开放、流动、联合、竞争”的运行机制,推进实验研究,革新研究范式,促进学科交叉融合。用三年时间,推进我省戏剧与影视团队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学科,进入全国前10%。建设成为特色鲜明、学科交叉、制度创新、示范引领、服务社会发展、推动国际交流的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,培养一批跨学科、交叉性、创新性实验研究人才;凝炼具有山西特色、中国高度、世界前沿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;产出具有原创性、战略性、前瞻性实验研究成果;形成特色性、交叉性、综合性优势学科;打造具有国际国内重大影响力的学术创新高地,繁荣山西学术、发展中国理论、讲好山西故事、传播中国声音,助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、学术体系、话语体系。
功能定位
在拥护党的基本路线、方针和政策基础上,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积极为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事业努力奋斗。具体而言,实验室以戏剧与影视团队建设为引领,以立德树人为宗旨,培养高质量、高素质人才,产出标志性科研成果,全方位、多层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。
主要特色
实验室所属的戏剧与影视学学科主要设置戏曲文物、戏曲史、影视艺术理论三个学科方向,其中戏曲文物研究是一大特色。目前已形成了以戏曲史为根基,以戏曲文物为特色,以影视艺术理论为增长点的整体布局,构建了教学、科研、文化传承基地、博物馆和大型学术辑刊“五位一体”的团队建设机制。
标志性成果
实验室团队近年来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40余项,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项,重点项目2项,一般项目、青年项目40余项;学科团队出版专著百余部,其中戏曲文物研究专著30余部,3部著作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:车文明总主编《中国戏曲文物志》(8册),三晋出版社2016年出版;冯俊杰、王潞伟总主编《中国民间小剧种抢救与研究》(8册),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;延保全总主编《中国古戏台》(多卷本),三晋出版社2022年出版。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6项,其中二等奖2项(车文明《20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》、黄竹三、延保全《中国戏曲文物通论》),三等奖3项(车文明《中国古戏台调查研究》《中国戏曲文物志》、冯俊杰《山西神庙剧场考》),青年奖2项(王潞伟《上党神庙剧场研究》赵丹荣《清末民国都市戏曲人文生态研究》);获山西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1项,二等奖20余项。
截至目前,学院已培养648名硕士研究生,142名博士研究生,奋战在各级行政机关、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、企事业单位、中小学等工作岗位,为国家文化事业贡献力量。学院内设戏曲博物馆、《中华戏曲》编辑部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“山西梆子戏”传承基地等机构,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普及、优秀学术成果发布共享、文物保护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。